訂閱電子報
環保專責人員在職訓練~經費有限,請及早報名!!~
「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於109年7月1日修正後,依法設置之各類環保專責人員應於設置(登記)之次年起算2年內應完成在職訓練。經設置(登記)為環保專責人員者,請至國家環境研究院環保訓練管理系統網站(https://record.moenv.gov.tw/NERAWEB/Voucher/wFrmRecent.aspx)「近期開班資訊」點選「在職訓練」,並選取所需類別報名。
為減輕專責人員負擔,現行參訓費用由環境部各類基金支應,專責人員無需另支付訓練費用,本年度若經費用罄,則由參訓學員自行負擔。
其他詳情亦可就近洽下列在職訓練機構:
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
(02)2761-7811
國立中央大學
(03)422-7151轉3466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03)591-2571
東海大學
0911-576898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05)536-2023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06)208-0355
國立中山大學
(07)525-0139
●法定何時要上在職訓練?
依「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第23條:「經設置或登記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者,每2年應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其中政策法規類課程不得少於3小時。
中央主管機關得視需要,調訓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其無正當理由者,不得拒絕。
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因故未能參加前項調訓者,應於報到日前,以書面敘明原因,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延訓」。
第23-1條:「前條第1項所定每2年期間,於本辦法中華民國109年7月1日修正施行後,就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執行業務事實發生年度之次年1月1日起算;修正施行前已設置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者,自110年1月1日起算。逐年以年度計算之連續2年,其設置期間未滿1年者,仍以1年計。但逐年以年度計算時,設置年度未連續者,不在此限」。
●舉例說明:
(一)甲自109年9月15日設置或登記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於111年3月15日離職,甲之設置期間,跨越110年、111年二年度,甲應於1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
(二)乙於110年9月15日設置或登記為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於同年12月15日離職,復於111年1月15日設置或登記,於112年12月15日離職,乙之設置期間,跨越111年、112年二年度,乙應於112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
(三)丙自105年9月15日設置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且設置情形持續,丙應自110年1月1日起之2年期間內,即應於1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以此類推,每2年應完成6小時,下次應完成時間為113年12月31日。
環境部發布SRF白皮書與管理辦法 加嚴管理標準,業者門檻也將提高
環境部長與地方環保局長宣示115年底前達成裸露垃圾妥善處理目標
一、前言
為響應行政院於2022年3月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水利署在面對水利工程2050年淨零減碳、同仁業務量增加及經驗傳承斷層等眾多大環境衝擊議題下,規劃導入數位科技及智慧技術推動數位轉型,以因應各項議題所帶來之挑戰,逐步建構「綠色」及「數位」雙軸轉型之基礎。於此,水利署擬訂計畫目標,進行智慧工程營建碳排放量估算及減碳資訊平台之建置,並針對施工機具開發智慧綠能IoT行動裝置,導入智慧監造、人工智慧AI應用,輔助設計、監造及施工,詳細評估營建材料的使用量,透過數位化工程管理增加轉型效率,並發展節能營建監控技術以精準掌握施工過程的碳排減量,同時透過數據分析進一步掌控機具施工效率及移動軌跡,落實減碳施工數位轉型,完善水利工程生命週期數位資產,逐步實現水利綠工程及淨零排放目標。
二、推動策略
為達成「淨零轉型」與「數位轉型」的雙軸目標,相關AI導入可行性評估及未來發展策略規劃將以「水利工程數位碳盤查機制研擬」與「AI智慧監造技術導入研擬」兩大主軸進行技術策略規劃。以發展水利工程數位化碳足跡盤查技術為主軸,運用數位科技與IoT行動裝置協助建立工程碳足跡盤查機制。另外,依據智慧化需求,規劃智能監造與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評估。故短期的目標是依循PAS 2080的管理策略,以施工日誌、材料設備檢(試)驗管制總表進行填報,再補充現行盤查範疇外之項目,完備工程碳足跡盤查工作;並收集國內外智慧科技應用於施工監造與營建監控技術。中期目標導入數位科技技術,運用影像辨識技術及IoT感測技術,協助簡化現場盤查工作,建立水利工程數位化碳足跡盤查機制。其中影像辨識技術應用於施工材料貨料單、廢棄物處理單的品項及數量辨識,以利填報相關活動數據;IoT感測技術應用於施工機具運作時間記錄,以利填報與計算耗油量。長期的目標是推動數位查證機制,確保數位化工程碳盤查的成果,逐步優化完善智慧化工程碳盤查,達成水利工程碳管理的目標。
圖1、水利工程雙軸轉型未來發展策略
三、水利工程淨零轉型策略
經考量水利署的既行制度外,實務執行面的配套措施更是政策推行的成敗關鍵,經多次走訪施工現場,深入訪談、了解實際工程碳盤查的困難挑戰後,總結出以下四項解決課題:(1) 每件工程承攬的營造廠商不同,造成施工機具燃料使用紀錄與分配方式不同;(2) 現行工程碳盤查需要大量人力進行造冊紀錄、物料數量核對、碳排係數蒐集、數據統計驗算,對施工單位造成龐大工作量,更無法全面推行;(3) 程碳盤查缺乏統一的範疇基準可循;(4) 現有市場產品碳足跡查驗需求大,查證機構服務量能不足,阻礙工程碳盤查結果檢核。初步擬定三階段執行策略,說明如下。
1. 第一階段:研擬數位碳盤查機制,實現工程全生命週期管理
首先,為呼應公共工程委員會的節能減碳檢核注意事項,達成工程全生命週期的碳管理目標,優先擬定施工階段的碳盤查機制,同時「配合訂定產品類別規則」(PCR, Product Category Rules),為各項工程類型界定明確的碳盤查範圍與執行標準,一方面有利於未來在統整各案件盤查成果時,能提供相對相同的基準條件,進行有效的比對分析,另一方面也可確保盤查過程的有效性及資料蒐集完整性,提供可信的盤查成果,來評斷是否符合碳預算管理時核定的許可碳排放量。
另外,配合水利署數位轉型政策的推進,碳盤查機制與流程設計,與現有的工程數位轉型平台進行整合,例如:篩選與串接所需的施工日誌填報內容,包含施工人數、機具數量,以及相關材料設備數量…等,或加入數位碳盤查的相關流程設計、擴增所需的填報欄位,使碳排放的活動數據能夠在施工過程中即時記錄、統整與分析。此種「即時化」與「數據化」的管理方式,可為後續的工程碳管理,提供更具時效性的決策基礎。
2. 第二階段:研發AI自動化碳盤查技術,提高實務效率
完成制度面的基本規劃後,接著進一步推動相關配套措施,確保數位碳盤查制度能在實務操作中順利實踐。考量每案工程碳盤查的變化性與繁複性,傳統的人工蒐集方法不僅耗時耗力,更可能成為阻礙水利署推行工程碳盤查的一道隱形阻力,因此結合現代科技動能,發展自動化與智慧化技術應用,儼然成為當務之急。
對此,推動發展「自動化施工活動感測技術」,透過結合手機內建感測元件,開發施工機具行為偵測演算法,在利用便捷的應用程式提供服務給施工現場人員,將施工現場的各項活動數據即時地收集並傳輸至平台,並大幅降低人工盤查的作業成本。此外,也發展「智慧化物料單據影像辨識技術」,透過即時影像分析,可準確、快速將施工物料使用數量進行辨識,並自動建置到數位系統。藉由這些自動化技術的導入,將大幅提高碳盤查數據的準確性與蒐集效率,同時減少了對人力資源的依賴,使整體碳管理系統運行更加順暢,並提升制度長期推行的可行性。
3. 第三階段:取得數位查證資格,驗證制度管理效力
在全面實施碳管理制度與智慧技術應用後,定期檢視執行成果是確保碳盤查機制有效性與適用性的關鍵,透過對盤查結果的深入分析,能清楚「識別水利工程的碳排放熱點」,不僅有助於確定未來減碳重點方向,還能為政策制定提供具體的改進依據。此外,經由盤查係數的比對分析,還可進一步「檢視現有碳指引係數的適用性」,若發現某些工項係數與實際施工中的排放量偏差過大,則應優先列入檢討更新清單,以確保指引係數合乎施工現場情形。同時,為提升水利工程AI智慧碳管理制度的公信力,最終階段需積極爭取第三方公正單位的認可,確保水利署的「碳管理系統符合數位查證資格」,並達到更高的管理標準。
圖2、水利工程智慧碳管理策略架構圖
四、水利工程數位轉型策略
數位轉型的導入需進行各項科技方法導入應用的可行性評估,深入研析水利署工程監造注意事項、工程事務與施工規範中,對於各項材料、設備、施工、檢驗及程序等相關規定,藉由了解各項資料蒐集方法、量測單位、計算系統邊界等基礎前置作業,來輔助評估既有數據的品質與適用性,並掌握水利工程生命週期各階段的既有數據完整率。接著優先聚焦於工程碳足跡與智慧監造技術蒐整工作成果中,相對成熟穩定、應用效果佳或具發展潛力的技術,進一步為水利工程事業量身制訂,設計出未來可能的AI應用情境規劃,並研擬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分析優勢與應用限制。最後,綜合探討AI技術在水利工程監造和碳足跡監測方法導入應用的可行性,從中評估解決課題、歸納出較佳應用策略規劃,作為未來計畫執行方向與研發策略之參考依據。初步列舉鋼筋品管智慧化影像辨識、土方夯實監控智慧化導引系統、混凝土品質評估智慧化影像辨識進行說明。
1. 鋼筋品管智慧化影像辨識
綜整國內外文獻成果與新興技術後,「鋼筋品管智慧化影像辨識」技術發展已具備落地的基礎,在數據蒐集階段可透過LiDAR、RGB-D感測器等技術,將完工後的鋼筋影像或點雲資料上傳至雲端資料庫,在經過深度學習模型濾除雜訊與異常值,進一步演算出距離資訊,達成鋼筋品管的自動檢測分析。此外,也可運用無人飛行載具裝載感測設備進行大規模掃瞄、建模,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即時了解施工現況,藉此確認鋼筋間距是否符合契約圖說之規範,並明確標示出缺失位置提供營造單位進行改善,藉此達到鞏固建築結構穩定性、提升結構承載能力與安全性的目標。規劃未來水利工程導入LiDAR、RGB-D感測器、數據分析平台、深度學習和數位孿生等技術,可應用於檢測作業自動化與數位化、即時數據分析與預警系統、結合無人載具提供更完整的量測資訊等應用情境。
圖3、鋼筋間距辨識結果及建立數位記錄
A.檢測作業自動化與數位化:導入LiDAR、RGB-D感測器,可自動蒐集施工現場的點雲數據,搭配數據分析平台、深度學習和數位孿生等技術,可精確量測水利工程結構物的鋼筋、模板等結構元件的位置和尺寸,同時將量測結果數位化,減少現場人員巡檢的需求。
B.即時數據分析與預警系統:將感測資料上傳至深度學習後的數據分析平台,可快速找出施工異常或結構缺陷之處,通報現場人員於施工階段立即改善,避免因工程缺失導致水利工程結構物使用年限縮短的問題。
C.結合無人載具提供更完整的量測資訊:將鋼筋量測裝置搭載無人載具(如無人機、無人船等),可補足大型水利工程巡檢人員較難到達的地方,提升量測資訊的完整性,同時避免巡檢人員發生工安意外的可能性。
2. 土方夯實監控智慧化導引系統
水方夯實工項是水利工程中最基礎量大的工作項目,依據水利署施工規範第02300章土方工作進行未來技術開發具備有減碳與智慧管理的雙重效益。安裝加速度計及智慧滾輪即時監測滾壓機械往返次數、滾壓軌跡重疊寬度、滾壓機械行駛速度等項目。同時搭配縮時攝影機,即時辨識是否有凹凸不平、積水、波浪狀、海綿狀等缺陷部分,建立自動化監控與導引技術,藉此提升土方工作效率與品質、減低滾壓機械的移動距離,降低施工階段的能源使用,達到工程碳排減量的目標。規劃未來夯實機導入RADIAN 加速度計、數據分析平台、可視化平台等智慧化夯實技術,可應用於夯實作業智慧化與數位化、提供更安全與有效率的施工品質等應用情境。
圖4、施工機具搭配GPS及RADIAN 加速度計進行夯實資料感測
A.夯實作業智慧化與數位化:導入加速度計,可自動蒐集壓路機的速度、位置、往返次數、滾筒的振幅、頻率,以及夯實計量測值等夯實資訊,將夯實資訊上傳至資料庫建立永久數位記錄。搭配縮時攝影機,立即改善工程缺失。夯實資料蒐集後透過即時數據分析,規劃夯實機應施作的最佳路徑,配合可視化的網頁界面,提升現場施工人員工作效率。
B.提供更安全與有效率的施工品質:因水利工程常有大型施工場址及不規則或高低落差較大的施工地形,透過智慧夯實機可在人力有限的狀況下,完成大面積的夯實作業,降低發生工安意外的機會。針對城市中的水利工程,為避免施工使民眾觀感不佳,導入智慧化夯實可提升工作效率,同時減少施工時間。
3. 混凝土品質評估智慧化影像辨識
混凝土是水利工程中使用量最多的施工材料,綜整國外資訊,「混凝土品質評估智慧化影像辨識」技術,依據水利署施工規範第03310章結構用混凝土進行技術開發,針對混凝土卸料、澆置、成品表面檢測導入AI影像辨識,以常用的拍攝器具如平板、手機或CCTV,在施工各階段進行監控,確保混凝土的工程品質,降低完工品質檢驗不合格的再驗、拆除重做之風險,同時也避免拆除重做的額外碳排放。規劃未來導入預拌混凝土完整驗收管理、混凝土澆置面評估,及混凝土表面品質人工智慧視覺評估等技術,可應用於混凝土作業智慧化與數位化、提供更安全與有效率的施工品質應用情境。
圖5、預拌混凝土完整驗收管理系統
A.混凝土品質辨識智慧化與數位化:透過影像辨識技術結合深度學習資料庫,使用者僅需使用手機、平板、攝影機等常用的電子設備,進行混凝土表面拍照或攝影,資料將會自動上傳至雲端資料庫保存並分析,現場人員可立即獲得混凝土品質分析相關資訊,必要時針對品質不佳處進行修補,提升施工效率與品質。
B.混凝土品質查核雲端化:因水利工程常有較大規模的施工範圍,若以人員現場查核需投入大量人力成本,且部分區域查核人員較難到達,可能造成工安問題,未來可搭配無人載具進行影像辨識,透過雲端資料庫產生查核報告,查核人員可在遠端進行驗收作業,達到節省人力投入及確保人員安全的目的。
五、結論
水利署在工程碳管理方面所推動的階段性策略,不僅展現了具體可行的目標,也為全國公共工程減碳政策提供了實踐範本,透過逐步建立施工階段的數位盤查機制、智慧化輔助技術的導入應用,以及查證資格驗證,水利署正朝向全生命週期碳管理的終極目標邁進,「水利工程AI智慧碳管理策略架構」不僅有助於公共工程的永續發展,亦彰顯了水利署在氣候變遷應對上的決心與行動力,為實現低碳社會的宏觀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導入水利工程數位碳足跡盤查機制,亦或是AI智慧監控技術,透過感測器和影像辨識技術可即時收集施工數據,並透過網路上傳至資料庫進行儲存與分析。資料庫根據深度學習的結果進行數據分析,生成永久的數位記錄,方便後續驗收和查核。同時,系統可即時回饋分析結果至現場施工或查核人員,確保施工品質並提升監控效率。
儘管這些新興技術有助於提高工程執行效率,部分應用仍有操作限制,因此在技術導入初期仍應與傳統方法同步比對,以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此外,將施工數據數位化儲存於資料庫中,應加強資訊安全,以防止數據在傳輸或儲存過程中遭受攻擊,避免資料被未經授權的人員篡改或駭客入侵。為此,建議引入資安強化模組,定期檢查資安漏洞並進行安全升級,以保障數據的完整性及安全性,進一步推動水利工程的智慧化與永續發展。
六、參考文獻
空污訓練
問題1:有關檢測數據之說明,下列何者錯誤?(1)屬指定公告實施定檢者,以最近3次應實施定檢結果(2)非屬指定公告定檢者,應以前一年內之最近1次檢測結果及其他最近2次檢測結果,推估空氣污染物排放量。(3)操作條件改變致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有增加之虞者,仍可使用原檢測報告不需重新檢測(4)以上皆是
解答:
廢水訓練
問題2:廢水處理的哪個階段的程序,主要藉由量測廢(污)水流量以及站體的水位之資訊,作為程序控制之判斷?(1)揚水程序(2)廢水收集程序(3)二級處理程序(4)預處理程序
解答:
廢棄物訓練
問題3:觸媒式焚化反應的燃燒生成物與一般焚化生成物?(1)相同(2)不同(3)不一定(4)看燃燒物質
解答:
※環保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開班日期及班期聯絡人請逕至以下開班資訊網頁查詢https://record.moenv.gov.tw/NERAWEB/Voucher/wFrmRecent.aspx
*報名資格請參考:「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
https://oaout.moenv.gov.tw/law/LawContent.aspx?id=GL0060546
環保證照訓練開班查詢
※環境教育訓練/研習開班日期及班期聯絡人請逕至以下開班資訊網頁查詢
環境教育認證系統-認證課程查詢:
https://neecs.moenv.gov.tw/Home/EPTIClassQuery/Certification
環境教育認證課程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