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環保專責人員在職訓練~經費有限,請及早報名!!~
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於109年7月1日修正後,依法設置之各類環保專責人員應於設置(登記)之次年起算2年內應完成在職訓練。經設置(登記)為環保專責人員者,請至國家環境研究院環保訓練管理系統網站(https://record.moenv.gov.tw/NERAWEB/Voucher/wFrmRecent.aspx)「近期開班資訊」點選「在職訓練」,並選取所需類別報名。
為減輕專責人員負擔,現行參訓費用由環境部各類基金支應,專責人員無需另支付訓練費用,本年度若經費用罄,則由參訓學員自行負擔。
其他詳情亦可洽下列在職訓練機構:
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
(02)2761-7811
國立中央大學
(03)422-7151轉3466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03)591-2571
東海大學
0911-576898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05)536-2023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06)208-0355
國立中山大學
(07)525-0139
●法定何時要上在職訓練?
依「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第23條:「經設置或登記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者,每2年應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其中政策法規類課程不得少於3小時。
中央主管機關得視需要,調訓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其無正當理由者,不得拒絕。
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因故未能參加前項調訓者,應於報到日前,以書面敘明原因,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延訓。」。
第23-1條:「前條第1項所定每2年期間,於本辦法中華民國109年7月1日修正施行後,就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執行業務事實發生年度之次年1月1日起算;修正施行前已設置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者,自110年1月1日起算。逐年以年度計算之連續2年,其設置期間未滿1年者,仍以1年計。但逐年以年度計算時,設置年度未連續者,不在此限。」。
●舉例說明:
(一)甲自109年9月15日設置或登記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於111年3月15日離職,甲之設置期間,跨越110年、111年二年度,甲應於1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
(二)乙於110年9月15日設置或登記為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於同年12月15日離職,復於111年1月15日設置或登記,於112年12月15日離職,乙之設置期間,跨越111年、112年二年度,乙應於112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
(三)丙自105年9月15日設置為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且設置情形持續,丙應自110年1月1日起之2年期間內,即應於1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職訓練至少6小時;以此類推,每2年應完成6小時,下次應完成時間為113年12月31日。
資源循環業減碳技術研討會,提升靜脈產業減碳影響
為了順利翻轉線性經濟,打造循環經濟社會,並因應2050淨零排放,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自今(112)年起協助資源循環業低碳轉型。…(詳全文)
環境部表揚12位「模範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
歷經3個多月遴選,環境部今天(21日)公開表揚今年經過長期嚴謹的評選過程脫穎而出的12位「模範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這也是環境保護專責從業人員的最高獎項…(詳全文)
環境部頒發112年度環境教育機構、人員及設施場所績優獲獎名單
環境部今日於臺北市中山堂辦理環境教育評鑑績優單位、補(捐)助成果發表暨環境教育推廣種子講師聯合表揚,會中包括環境教育機構及設施場所等受評單位計48家…(詳全文)
一、前言
由新聞媒體的報導發現,氣侯紀錄屢創新高已為現今生活的一部分,今年(2023)夏天以來發生了幾件氣侯大事: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發布今年極地以外之海水溫度異於往常1(如圖1所示)或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夏威夷重大野火死傷事件、中國大陸北方和東北方的大規模洪災、香港創歷史記錄之暴雨及北非利比亞之水壩潰堤等極重大事件,皆讓民眾對氣侯的大尺度改變膽戰心驚。而今年國內氣侯的變化,亦是讓人捉摸不定,先是前半年的乾旱(水庫都見底了),但颱風環流帶來的暴雨很快又將水庫裝滿了。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也於今年7月底發表了"氣侯暖化期已結束,世界進入沸騰時代"(the era of global boiling)的新驚世警語,也就是說全球已不再是氣侯溫暖化的問題,而是邁向無法回頭的新極端氣侯時代,唯有世界各國加速淨零行動力的啟動,以減緩因經濟活動衍生溫室氣體大量排放之無法預測的氣侯新未來。
圖1、極地以外海水溫度監測結果1
因應全世界的淨零大趨勢,國內亦於去年(2022)底國發會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2,未來將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讓政府各部會依該關鍵戰略制定出各子項計畫並落實執行。因此,行政院環保署(現今為環境部)亦配合將以往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於今年(2023年)2月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3,並於該法中明訂出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之目標,其全文共7章63條,後續相關因應子法將加快研訂與公告,以引領社會和企業的減碳變革,形塑出低碳綠生活的新未來。
二、啟動淨零行動四步曲
對企業而言,常收到不同的減碳訊息或是供應鏈體系對淨零的詢問與要求,但如何啟動淨零行動並有效執行,則是各企業高層之「碳焦慮」的來源。尤其是歐盟CBAM法案於今年5月公布,並要求其進口商針對法令規範的產品於2023.10~2024.01須提供碳排相關資訊。對於以出口導向的國內企業,馬上感受到一波萬事不如減碳大的空前壓力。此外,各大品牌廠商亦要求供應鏈承諾進行減碳,並須提出各階段的目標與時程。面臨各式碳轟炸的企業,常問究竟如何減碳? 減什麼樣的碳(產品或組織)? 需要投入什麼樣的資源、技術或人力? 什麼時間點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減碳結果…等,此皆是企業在從事生產與營運管理外,以前從未關心或未曾了解過的課題。考量企業從減碳到淨零的各式作為,本文簡單整理並建議企業可朝下列四個步驟依序啟動並進行,即可將淨零作為逐一實現。
1.組織碳盤查
唯有了解自身的碳排放量並建立排放基線資料,才是企業減碳的第一步。對於企業而言,碳盤查如同量自己體重一樣,唯有先了解自己的體重後,才知道未來的減重(減碳)目標。在碳盤查啟動後,隨即面臨如何界定盤查範圍的問題? 到底要以個別工廠為界或是整個集團皆須納入? 要以今年為基準年或是以往最高碳排放年度為基準年? 不同的界定皆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組織的「最高管理階層」的支持和決定,對未來淨零減碳是否成功事關重大。圖2為常見以工廠為邊界範圍示意圖4。由該圖發現,組織須以工廠為主體,並將所有輸入和輸出的各類物質流或能源流進行盤點。以輸入而言,常包括有:原物料、各式能源及資源;而輸出則包括:產品、副產品、下腳料、污染物及廢棄物等。
盤查對企業而言,不應該將其視為苦差事,因企業在盤查這些數據過程中,亦可進行製程的精進與優化,唯有更高效率的能資源使用,才可創造出企業競爭力,當然做好綠色低碳更是綠色競力的表徵。在進行資料盤點過程中,切記順便進行數位化與智慧化,掌推數據的同時,才可掌握未來的決策。
圖2、組織碳盤查之範疇邊界示意圖
2.淨零識能提升
因碳管理議題的快速改變,隨時提升碳管理專業識能是非常重要的。現今議題常見的專業術語,包括有:碳中和、氣侯中和、碳費、碳稅、減緩、調適、負碳、綠電憑證、碳盤查、產品碳足跡及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對於企業而言,有太多的專業知識需透過快速學習以因應新的挑戰。使用網路方式來學習,是現今社會的一種速成法,但考量現今每個人都可以宣告自己是專家,亦可拍攝不同的影片進行宣導,所以選擇正確的視訊網路或知識管道,則為非常的重要,不然很容易誤解了碳管理核心要項,進而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投資或浪費,反而產生了更多的碳排或浪費更多的資源。
政府或各財團法人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提供非常多的視訊或實體課程。建議企業可以先由政府或法人機構之視訊課程著手,同一課程亦可至不同的平台學習才可融會貫通,當發現特定議題(如:產品碳足跡計算、低碳路徑規劃)有更深入了解的需求時,再報名該課程以進行深入學習,當然亦可藉由授課過程中與專業講師交流,並將未來企業需求,以案例方式展現以獲得其成果,讓知行合一的實際應用,替企業找到最佳綠色低碳之新解方。
3.減碳路徑評析
不論是各式專業知識的學習,或是以科學的方法進行企業溫室氣體衍生碳排的量測或計算,最終還是須回到未來如何進行減碳? 企業於未來短、中及長期之減碳路徑為何? 圖3為企業淨零路徑示意圖5,由該圖發現,企業要思考重要影響因子,常見有:電力係數的下降預測(2022年為 0.495 kg CO₂e/度6)、綠能設施(太陽能、水力、地熱或風能)的價格波動、供應鏈要求的時程或急迫性。而企業在進行淨零減碳的過程中,大多數皆以節能為最優先,常見的做法有:製程設備汰舊換新(建議須以一級能效為最優先)、加熱設備優化(煤轉氣、煤轉生質能或SRF)、建築物節能(照明、空調及數位監控)、增加綠能投資(太陽能屋頂)、運輸載具之低碳化(油電混合或電動車)及智慧電網應用普級化等。
企業在做淨零路徑規劃時,亦須了解政府的政策目標,圖4為國發會發布之2050淨零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7。企業可以使用該里程碑建議時程為最基本的對照比較基礎,未來須高於政府的政策目標,並編列預算或投入資源。畢竟綠色競爭力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須融入於企業的DNA中,此才可有利於未來市場的競爭。
圖3、企業淨零路徑示意圖
4.生活文化變革
由各式資訊的報導和提醒,「淨零」將未來的新「普世價值」,在推動方面,須從企業新文化塑造和個人行為改變著手。在執行面:企業宜以系統思維引領低碳文化變革,唯有將「淨零新生活」的觀念融入生活的日常,才可改變大家的思維。在生活文化的變革方面,通常會以:食、衣、住、行、育、樂、購及研等各面向進行。
圖4、台灣2050淨零路徑規劃:階段里程碑
(1)食:大部分的「食材」來源皆為天然,就碳排而言,皆近乎零。但若需冷藏或運輸,則衍生了不同程度的碳排放。所以大家須儘量使用低當季食材,該行為就是低碳的。如食用「食品」,則其牽涉到:運輸、加工、包裝、冷藏保存及棄置等不同階段,當然「食品」的碳排放比起「食材」為高。
(2)衣:「衣著」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就淨零減碳而言,期待眾人減少大量購買「快時尚」,儘量走向簡單大方而舒適的衣著。當然集眾人之力給品牌商或製造商更大的淨零減碳壓力,讓衣著可以更低碳化也是重要的。
(3)住:住的碳排放常以「住商」來計算;就建築而言,每個建築的生命週期大多以60年來估算,從原料開採、運輸、營建、建築物使用到未來棄置回收,每個階段皆須淨零低碳化。對舊有的建築物,則須以節能省電為出發點,一級能效電器產品的使用是最基本的,並須輔以廢棄物分類與資源回收為推行準則。
(4)行:交通的電力化與低碳化是未來淨零的重要指標,而公共運輸效率的提升,亦可改變未來。
(5)育:淨零低碳知識普及是長遠的工作,唯有透過不同受眾課程的導引,讓普世價值觀念可以普及,並改變大家的思維和生活習慣。
(6)樂:低碳旅遊、低碳活動皆是未來推廣的重點,本部分將可結合舉辦活動的單位、會場或人員,思考活動舉辦的低碳化與生活化。
(7)購:須知採購力量大;企業在綠色低碳採購方面如能加大力道,藉綠色採購的要求來改變低碳產品的製造,將引領企業不得不的配合,當然這也是獎勵低碳優良產品的生產廠商。
(8)研:全世界為何以2050為淨零目標的最重要原因,是有太多的困難和問題須輔以技術的創新和突破,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研發。政府和企業皆須不斷的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在未來近30年的期間內,找到更好更有效率的技術,在符合當代需求而不影響下世代的條件下,尋求共同的淨零未來。
三、結語
古諺提及「為善不欲人知」,但在現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如要大家配合走向淨零減碳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時,則須將「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觀念普及,當然不只是好朋友而已,四海之內皆朋友,四海之內皆須進行淨零減碳的思維分享。所以古諺今用,建議可改為「為善必欲人知:淨零必欲皆知」。
淨零減碳雖為困難,但企業不必慌張,可依前節的四步驟,慢慢的找出自己的步調和減碳路徑。由各種資訊顯示出,淨零減碳將會和各種污染物管制法規(如空水廢毒噪)一樣,守規性將最企業營運的最基本,企業可將各式守規性的執行,轉換為新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要會做,更要會說的時代」,想想如何將淨零減碳的作為變成感人肺腑的故事,並將上下游供應鏈的好朋友一起拉入,獨淨零樂樂不如眾淨零樂樂。
資料來源:
空污訓練
問題1:可以通過鼻腔、咽喉進入人體,能夠沉積於呼吸系統的微粒,其氣動粒徑小於多少μm?(1)0.1 (2)2.5 (3)10 (4)100
解答:
廢水訓練
問題2:有關含酚類化合物的工業廢水,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濃度高於1,000 mg/l的稱為高濃度含酚廢水(2)低濃度含酚廢水通常直接以厭氧處理(3)濃度低於300 mg/l的才稱為低濃度含酚廢水(4)以上皆對
解答:
廢棄物訓練
問題3:含硫化物且其氫離子濃度指數(pH值)於2.0至12.5間,會產生500 mg H₂S/kg以上之有毒氣體者,屬何種廢棄物?(1)毒性有害事業廢棄物(2)反應性事業廢棄物(3)生物醫療廢棄物(4)混合五金廢料
解答:
※ 環保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開班日期及班期聯絡人請逕至以下開班資訊網頁查詢https://record.moenv.gov.tw/NERAWEB/Voucher/wFrmRecent.aspx
*報名資格請參考:環境保護專責及技術人員訓練管理辦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00006
環保證照訓練開班查詢
※環境教育訓練/研習開班日期及班期聯絡人請逕至以下開班資訊網頁查詢
環境教育認證系統-認證課程查詢:
https://neecs.moenv.gov.tw/Home/EPTIClassQuery/Certification
環境教育認證課程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