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ough interpretation, understanding; through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through appreciation, protection. 」(藉由解說而瞭解,因為瞭解而欣賞,因為欣賞而保護)1 。
環境解說不只是導覽、講故事或背誦專有名詞,一場有意義的解說是激發,而非教導。 解說之父提爾頓( Freeman Tilden )受美國國家公園之託,歸納 6 項解說原則,強調設計解說內容不僅需要技巧 (Skills) ,尚須調整或增加不同的解說方法,讓人們得以分享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全新視野,喚起對文化遺產與自然的整體了解、欣賞及保護,啟發隱含在意表背後更重要的涵意。
「解說」是國家公園、博物館、教育館、動 ( 植 ) 物園中的重要服務,有別於走馬看花式的導覽介紹,以揭示普世價值取代消費環境的觀念,亦是大部份環境教育第一步啓發學習興趣最常使用的方法。若是將解說譬喻成 「環境與人之間的橋樑」,那麼環境教育即是為了實現人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關鍵。
解說是一門專精科學的藝術,積累了知識和訊息等素材,運用想像力創造出生動的作品,結合環境教育更能提升學習成效,例如北美島木自然中心的溼地環境教育課程,一開始從溼地中認識鳥類,除了介紹鳥類的種類之外,也聽聽各種鳥類的聲音,用望遠鏡觀察鳥類的活動,以溼地食物鏈為例說故事,並且介紹鳥類的嘴形和食性,過程中,配合實地觀 察, 並使用圖卡、音效、鳥巢、羽毛、鳥骨等各種材料說明。最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以湯匙、竹筷和夾子模擬鳥類覓食的時候,發現水泥平鋪面很難叼起食物,頓時醒悟,原來保護生態棲地的關鍵,在於人們選擇了何種角度。
解說是一種專 業, 有上百種方法,數以千計的題材,也必須對解說主題有深度瞭解和專業素養,保護環境和尊重生命等核心價值導引解說的內容。解說員及教學人員亦須以身作則,在解說和教學時避免干擾動物或摘取植物,示範正確的觀察或體驗方式,傳達正確的觀念和資訊,設計一場有意義的解說,發展一套發人省思的課程模組,讓更多人能因為瞭解而欣賞,因為欣賞而保護。
|
|
溼地中的食物鏈模擬 |
模擬鳥類的嘴形和食性 |
1 摘自「 Freeman Tilden 197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 美國國家公園服務管理手冊」
【
環教小組 林心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