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乍聽之下,容易讓人聯想到「資源回收」、「動植物介紹」或「自然科學」等等,不禁令人擔心是否要開始苦背圖鑑,似乎這又是一個漫無邊際、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範圍,究竟該如何一窺環境教育的全貌,尋找一個可以著力的方向?
在環境教育專業訓練的課程中,吳鈴筑講座介紹台灣即將施行的環境教育法,此法開宗明義闡明立法目的,是為了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以達到永續發展;楊冠政老師則說明「人與環境」的關係,有人類的本位主義,以及尊重生命和關懷環境生態的不同面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重新檢視人在環境中的定位;王順美老師以熱情詮釋「環境教育」有趣好玩,融合生活裡的故事,用環境的角度去看待周邊事物環環相扣的歷程;而張子超老師期望跨世代的正義能在環境公民的養成中,揭開永續發展的序頁。
講座們並沒有要求背誦任何繁複的課文或公式,卻不約而同地指引出同一個目標,為了人類和環境的永續共存,必須檢視人和環境的關係,為的不單單是自己,還包括了所愛的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有繼續生存的權利。舉凡乾淨的空氣和飲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適合生活的氣候和溫度,以及蘊涵生命力的土壤,皆是構成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為此,我們需要多關心環境,還有多學習如何保護環境,而「環境教育」是其中的媒介,在人和環境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引領人們在決策和選擇的關鍵點,邁向共同的目標。
一個專業的環境教育者,必須能夠深入淺出,將一個龐大複雜的概念,完整簡單地傳達給受教者。所謂的專業要素,就是在於針對某些事件的轉化和表達能力。而對於相關議題的資訊,能夠蒐集分析和判斷則是重要的基礎能力,用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觀察每一個環環相扣的影響,建立後設認知(註)的聯結。環境教育不只是生態學、生物學、教育學、社會學、地球科學、管理學、心理學、人類學…,也並非無所不能或無拘無限,只是不論教學技巧、課程規劃、活動設計和理念傳達等都需要精益求精、與時俱進,加上感動和分享,讓永續發展成為地球村中的普世價值。我們正在改變世界,一切就從人心開始,用對的觀念作對的事。
我愛大地山川,我愛溪流山澗,
我愛木石花草,我愛蟲魚鳥獸,
我愛每一個幸福的笑容,
我愛每一次溫暖的感動,
世界無比精采,在環境教育的路上用愛感動人心,用心打造未來世世代代的幸福。 (學員林心怡) |